天府纵览 - 川南

资中罗泉古镇:千年龙镇腾祥瑞

u=988997527628495420&fm=26&gp=0

古镇的青瓦粉墙、封火墙、穿斗房

内江市资中县因居沱江中游,沱江古称资江(资水),故名资中。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资中县,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设资州,故有资州府之称谓,为州、郡及县治地达两千多年。1991年资中名列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让资中名士辈出,人文荟萃,资中是孔子之师苌弘诞生地;资中山川秀美,为巴蜀胜地。古有三山六宫九庙四观,张大千先生曾绘有《资州八胜图》;除罗泉、铁佛古镇外,资中尚有重龙阁、白云山、白云峡、九龙峡、圣灵山溶洞及宁国寺等,均为游览上佳之地。

资中罗泉古镇地处资中、仁寿、威远三县交界处,脚踏三县,因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时在此地掘井,水井如箩,故名箩泉。自秦至清末,为蜀中制盐重镇,历代制盐业发达,商贾云集,舟车远驰四方,繁盛千余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为资州分治所在,最为繁荣,至今仍存的宫庙民居多为其时所建。

古镇依山傍水,临河而建,珠溪河倚枕睡狮山、营盘山穿镇而过,狮子山、香炉山、杨家山及大山等深丘高坡环伺,古镇因状若游龙,大致以“宫庙为龙架,民居为龙肉”,其龙头、龙颈、龙身及龙爪等均可寻访辨识,故称千年龙镇。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罗泉古镇是辛亥革命时期四川保路运动的重要发源地,把保路运动推向革命的“罗泉会议”即在此地召开;古镇是盘破门武术的发源地,在巴蜀久负盛名;最让人喜爱的是古镇的风味名特小吃,罗泉豆腐及豆腐宴因材料取自本地,手工制作,醇厚地道,远近闻名。

timg (2)

四面山色:

从小东街、雎家坝到罗泉

从成都东站坐动车三十多分钟就到了资中。这个夏天的“雨季”刚过,雨后初晴,下了火车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接我的阿椿是本地人,“找个地方吃兔子面!”汽车在资中县城里穿梭;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老县城,似乎才刚从睡梦中苏醒,晨曦蒙蒙,有一股久违了的乡土气。

汽车在小东街的一家面馆停下来,“兔子面,双臊!”阿椿说。兔子面是本地名小吃,都说小东街的“小东十七兔子面”地道,这时正是上班前早餐“打拥堂”的高峰期,第一波过了,第二波第三波又来了,店堂里座无虚席,我们在里边总算挤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

timg (4)

作为非遗的资中兔子面,据说是由“火锅兔”这一道菜发展演化来的,地道的兔子面从选料到砍料、加工、熬制、出臊到最后出面,每一道工序都要逗硬。特别是臊子的制作,须用本地农家饲养的草料和粮食为主食的鲜活兔子,兔子砍成大小厚薄一致的块状,淖掉血水后用油进行翻炒,兔肉才金黄油亮,外酥里嫩,最后用砂锅文火慢慢熬制而成。兔子面有炖鸡双臊面、酸菜双臊面、兔子鸡杂双臊、兔子牛肉双臊等,品种丰富,口味众多。我这边正猛吃着臊子,那边又进来了几拨人,“兔子面!双臊!”叫的都是双臊,兔子面价廉物美,资中人喜欢,那是名不虚传了。一碗兔子面抵挡了一早上的奔波,疲倦尽消。

我们从面馆出来驱车到桂花街,伊女士已经在路口等我们了,“我也有好久没去罗泉了!”今天天气好,大家出去走走都挺高兴。汽车出城后一路向西,过渔溪后左行,水泥路两旁的道路变得更加苍翠了,车窗外的视野逐渐开阔起来,竹林瓦房,溪流蜿蜒。到雎家坝时,车窗外漫延起伏的丘陵向远方延伸,阳光下的农民新居青瓦粉墙,如镶嵌在翡翠上的珠子,在溪流山丘边散落开来。伊女士说这里有一个青龙寨,人称小牛背山,因为没怎么开发,原始古朴,常有人到这里户外探奇猎险和游玩。

十点左右到了罗泉古镇,公路左边有一截下坡路,下面就是古镇的游客中心。我们所在的这个坡道昂首向上,与近处的营盘山、杨家山呼应,从古镇的上面望过去,对面是睡狮山,山上670米的达摩山是这里的最高峰,不远处的香炉山、狮子山、大山等山丘散居四周,顾盼自雄;山属深丘,并不太高,但树木葱茏,除了远观更可近玩,让人感觉到实在亲切。

“除了四面的山水,更有八色美景……”老肖是罗泉本地人,说起古镇如数家珍:罗泉古八景有“碑观夕照”,登上碑记坎,千年龙镇尽收眼底,现在碑记坎已修建了观龙台森林公园,是观赏古镇全景的上佳之地;“古香泉洞”说的是古镇大石包处的溶洞,泉水清澈透明;“雄狮吞月”说的是狮子山的溶洞美景;“江塔秋风”,原来在子来桥下游有一座桥,桥头有宝塔,秋风拂过,松风灌耳;“子桥夜灯”说的是子来桥两边晚上灯光映入珠溪河,宛如繁星闪烁;“神沱龟浪”是在观音沱街临河有三十二洞桥,水拍石顶,如仙龟弄浪;“香炉宝山”,夏日的香炉山紫烟缥缈,春秋时则薄雾濛濛,瑞气升腾;“金凤朝阳”说的是营盘山顶上有山包形如凤头,旭日东升之时如凤凰展翅……现在这些景观正逐渐恢复,游客可到此寻访游玩。

千年盐场:

国内唯一的盐神庙

我们朝坡下走去。古镇依山傍水,在珠溪河边蜿蜒成形,以珠溪河为界分为河东河西两条主街;下坡就是河东街,街上的盐神庙是我国现存唯一供奉祭祀盐神的庙宇,是这个千年龙镇的龙首,确切点说是龙冠。

庙宇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庙门、牌坊、戏台、耳楼、大殿、侧房、走廊、院坝一应俱全,经过维修后的盐神庙仍保留着过去的那份古朴沧桑。进了庙门就是万年台(戏楼),戏楼屋梁为龙脊,所谓龙生九子,形状不一,在这里可一一辨识;戏楼斜撑为镂空雕,中间吊瓜也有盘龙,此种龙吊、龙印,在四川古镇庙宇中就难得识见了。

过院坝是正殿。正殿正中间供奉的是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两旁则是关圣帝君和火神,这里管仲的地位在关圣帝君之上。管仲之为盐神,可能与辅佐齐桓公时得到重用,为君臣之典范,并在经济上大力发展盐业并实施“计口授盐法”和专卖制有关。

盐神庙见证了古镇因盐而兴的鼎盛繁荣。“资州罗泉井,古厂也,创于秦”,相沿至明清,极盛时期有盐井一千多口,珠溪河沿岸“井灶相连长十里”,其制盐远销各地,那时商贾云集,舟车不绝,水路走珠溪河到球溪河,通达资江(沱江),陆路则与驿道及茶马古道相连,古镇的嘉兴巷便是其千年盐茶道的始发路段,罗泉井盐由此驰销外地。

盐神庙重檐三级、翼角高翘,进了正殿,“龙为吉祥之物,盐神庙不能缺龙。”我们顺着导游的解说抬头仰望,屋顶主脊上明显可见雕刻的长龙四条,大概有十来米长,双眼圆睁,嬉戏抢宝,生动形象;大殿有左右天井,出正殿到左侧天井,一泼阳光从山墙的高处倾泻而下,照耀着墙壁上的灰塑,“这里有海神和河豚的壁雕。”导游说庙里的戏楼也有壁雕,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罗泉的盐文化,相当难得。山墙上的灰塑虽不能近观,但仍能感觉到其华美生动。它给这座古老的大殿注入了不少生机。

timg (7)

百年风云:

罗泉会议、盘破门及耍龙灯

从盐神庙出来,上子来桥,看见桥头石雕的龙头和貔貅,都是古代的吉祥之物,龙镇当然不可或缺。过子来桥便是河西街,古镇的建筑布局开始显现:中国传统古镇的建筑有“开合”之说,“合”是排列有序的街坊店面,“开”则是有意空缺,“开眼”之处视线延伸,可见远山近水、河岸码头。都说罗泉古镇有“三开三合”, 大抵龙头、龙颈、龙身及龙尾衔接之处即有开合,可寻游观览。

河西街是古镇的龙头,城隍庙也就建在这里。到了城隍庙,过去的老庙子已维修一新,梁柱用黑色生漆漆过,古朴厚重却又抢眼亮堂;古镇有九宫八庙一寺一堂之说,保存得最好的当数盐神庙、城隍庙,经过维修,都恢复了原状。伊女士一边带路,一边对我们介绍说,是维修不是翻修!这样就可以尽量保留原样,只有完全损坏了的才会重新修茸。虽然看起来并不特别光鲜,却保留了它过去的特色,新中有旧,旧得自然,这“旧”“老”成为了它最吸引人之处。人们到古镇来享受慢时光,当然是要怀旧的。

今天到古镇已经看了两处戏台,一处是盐神庙,一处就是这城隍庙。城隍庙周末或节假日上午都有节目上演,演的是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资中的“木偶戏”是国家级非遗,在古镇也有表演,木偶变脸、吐火,不同寻常,精彩好看。城隍庙也可喝茶,看了木偶戏,再接着看“盘破门”武术表演。

起源于罗泉古镇的“盘破门”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派立门于清乾隆年间,是全省独有的体育类目非遗;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门派,盘破门名师辈出,自晚清到民国,弟子活跃于成渝等地的擂台比赛,多获大奖金奖。这也是罗泉古镇的奇妙和吸引人之处,信义文化源远流长。如今“盘破门”武术已走出罗泉,走进校园,纳入了资中中小学体育课和课间操,让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体育的魅力,并将其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过了龙头就是龙颈了,老街上有鼎兴宫、万寿宫等众多明清建筑。行走在古镇青石条铺就的路面上,两边街上的房屋既有住家,也有店铺,赶场天店铺里交易的人多些;古镇没有许多旅游古镇的攘乱喧哗,却有一份原生态乡镇的清闲自在,乐趣也在其中。边走边看,就到了“罗泉会议会址”。“会址”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小院子,原本是建于清末的“福音堂”,街对面就是胡范渠书院。

四川人大都知道上个世纪初的保路运动,却少有人知道推动“保路同志会”到“保路同志军”这一革命性转折的“罗泉会议”!说到“罗泉会议”就离不开胡范渠。胡范渠出生本地盐商世家,家境富实,倾向革命。1911年8月,同盟会党人龙鸣剑等先在胡范渠书院开预备会,商量保路运动相关革命事宜,正式的“攒堂大会”则在“福音堂”召开,酝酿并发动组织了“保路革命军”,最终推动辛亥革命。“罗泉会议”成为了保路运动的转折点,在辛亥革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书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古镇不愧是卧虎藏龙,人杰地灵!

胡范渠书院座东向西,传统穿斗结构,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二千多平方米,书院现在是罗泉古镇的民俗文化展览馆。这里对罗泉古镇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及非遗文化都有全面介绍。看到舞龙的图片,我问解说员“舞龙也是这里的非遗吗?”她肯定地问答,一边介绍说:古镇逢年过节都有龙灯表演,罗泉龙灯历史悠久,本地的盘破门弟子们将龙灯表演与盘破门武术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罗泉龙灯表演,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作为非遗的罗泉龙灯民俗表演分为祭龙、出龙、耍龙、龙升天、吃龙肉等,“单说这耍龙就不简单。”解说员说,“过去逢年过节耍龙灯都有盘破门师徒表演,上下翻腾,龙腾虎跃,精彩的是‘翻五台’,起码叠五张桌子,在那上面升腾盘旋、凌空飞步,表演二龙戏珠、抢宝打斗,跟看武打电影一样!”

timg (6)

五里长街:

赶场、喝茶看非遗

古镇赶场“逢单”, 今天是一个单日, 不到中午是不会歇场的。街上熙来攘往,正是半晌午的时候,本地人赶场卖自己田间地头所产的一些农物,再买自己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这样的交换结束后就可以到茶馆坐坐了。走到顺成街、中顺街就到了古镇的中段,是古镇的龙身,两边的店面也显得气派宽敞。

今天的“罗泉老茶馆”里坐满了人。在这里听听川剧座唱,一边听戏,一边喝茶,可以消遣一上午的好时光。老茶馆的烟火气还来不及细品,伊女士已把我们带到了一家店子,“来几个鸡公粑!”刚说罢店家已递上来了一个,啃一口挺香,原来鸡公粑外形上像饺子,只是做得更大,两头翘起,馅是红豆沙,用油炸酥了,嚼起来香脆粘口,是本地的一项特色小吃,别有风味。

到广福街不远就是绣楼,绣楼也叫小姐楼,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居住之地,罗泉绣楼也称刘家大院,为盘破门创始人刘赣之后建于清道光年间。绣楼为穿斗式木结构房屋,典型的四合院建筑风格,院子宽敞高阔,有两个天井,两楼一底,雕刻精湛的吊瓜及窗花,四周还有美人靠,绣楼保存完好,值得游观。到了兴隆街就进入古镇的龙尾了,老街逛完了还可以下街走走河边木栈道,亲近一下珠溪河水,领略领略水乡风情,又是一番风景。timg (5)

八方来客:罗泉豆腐

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客家人移民罗泉,尤其是制盐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古镇的繁荣。古镇的《万年灯碑》记载,当时移入罗泉的移民有十七姓之多,客家人借助盐业的发展集聚了大量财富,古镇保留下来的捐款碑刻中位列捐名前列的多是钟、潘、林、曹几个客家大姓,功不可没。至今仍存的钟氏祠堂、万年灯碑及曹氏坟墓等,都可从中探寻罗泉的客家文化。

罗泉豆腐之所以远近闻名,据说也与客家人有关。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客家人萧氏将豆腐制作工艺带到罗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罗泉豆腐制作工艺”,并在后来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是本地一绝,古镇街上豆腐店挺多,鲜豆腐、豆腐乳、豆腐干等,都独具特色。有到了罗泉不吃豆腐不行,不买豆腐不行一说。

timg (8)

四川豆腐有乐山西坝豆腐、剑门豆腐、高县沙河豆腐等,都是上品。豆腐做出来好不好吃,不仅要看材料工艺,还要看这地方水土好不好。罗泉古称罗泉井,有好井好水,又出盐井,有自制卤水;珠溪河溪流纵横,物产丰富,风调雨顺的时候多,豆子便取之于本地;地道的罗泉豆腐用本地山泉水、自流水,用上好的豆子浸泡好了,再在石磨上推磨,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做出来的豆腐白、嫩、细、绵,品尝时香酽醇厚,地道可口。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一道豆腐菜让人体会到古镇的厚道,来到罗泉不能不尝一尝这里的豆腐包子、口袋豆腐、鲶鱼豆腐等名特小吃,如能品尝一席豆腐宴,那就麻辣鲜香、滋味尽全了。伊女士说她到了罗泉总要买些豆腐回去,除了品质好还因为品种多可选择。

我们一边说着一边就来到一处鲜豆腐售卖店,伊女士买了豆腐包子,又买了几块鲜豆腐,她说“回去自己烧来吃” 。正说着又来了顾客,“给我也称一斤豆腐包子!”“给我称两块鲜豆腐!”买主既有本地人,也有外地游客,今天看来游客居多,“特别是节假日人多,四面八方的买主都有。”店家一边说一边忙着招呼,“就来!就来”店里一时忙得不可开交。时近晌午,老街上似乎有一股豆腐的鲜香,弥散在古镇的大街小巷,回味悠长。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资中县罗泉镇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