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刘杰 罗同)4月9日报道 阿坝州九寨沟县郭元乡地处川甘交界,是九寨沟县东大门,紧邻甘肃省文县。郭元,又称“锅盐坝”,因这里曾是用铁锅熬盐的坝子而得名。
2014年,郭元乡建档立卡识别贫困人口200户773人,贫困发生率达18.5%;有省定贫困村4个,其中,省级深度贫困村一个,全乡贫困人口数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1/8。
2017年,郭元乡4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2018年9月,贫困人口数居全县之首的郭元乡,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同年底,该乡贫困发生率实现“零”的突破。昔日的“锅盐坝”,绣出了脱贫奔康的“幸福花”。
与九寨沟县其他贫困乡镇一样,郭元乡成功拔“穷根”的背后,是驻村工作队的努力、县内外各帮扶力量的支持和贫困群众的自立自强。
从县内帮扶到邛崃援建
打造“造血”式长效扶贫模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九寨沟县郭元乡,从县内帮扶单位到对口援建的邛崃市,在帮扶过程中变“输血”为“造血”,以产业帮扶、基础设施的改善,来实现真扶贫、扶真贫、可持续脱贫。
九寨沟县检察院是青龙村的县级帮扶单位。2017年,在县检察院帮助下,青龙村建起了“百亩乡村旅游水果采摘园”,用于种植脆红李、甜樱桃及枇杷。并按“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柴门关种植专业合作社”。
“加入合作社好啊,不仅有专家免费培训,还不愁水果销路。”郭彦军是青龙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采摘园种植了枇杷、脆红李共5亩,加入了专业合作社。2019年水果丰收,销售收入近5万元。尝到了甜头的郭彦军准备再接再厉,做好田间管理,争取今年有更好的收成。
同年,依托“水果采摘园”,邛崃市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优势,积极拓展产业扶贫工作思路,以三国文化、边关文化、军事文化为主题,先后投入对口帮扶资金115万元、并争取到社会力量帮扶资金10万元,用于郭元乡青龙村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引导并大力支持青龙村发展乡村旅游。
“以前我们只靠种玉米、土豆为生,现在搞乡村旅游,我们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青龙村村民杜巧英以1亩土地入股村集体经济,同时在柴门关驿站打工。“去年我家土地入股分红3800元,集体经济分红500元,每月还有2500元的打工收入……”盘算着一笔笔收入,彻底拔掉“穷根”的杜巧英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通过“造血式”扶贫,青龙村乡村旅游产业得到发展,从昔日的“贫困村”到今日的“旅游村”,2019年,青龙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5817元,“边关”小寨柴门关,找到脱贫致富之路。
从20岁小伙到七旬老人
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勤奋创业
“扶贫靠精准、脱贫靠勤奋!”一走进金字村村头,墙面上白底映衬着的一排红色大字很是醒目。
“3号桌,一份回锅肉……”“师傅,准备吃点啥子呢?”3月30日,疫情之后,在九寨沟县城新区,刚重新开业才2天的“群思缘”餐馆里,一位拿着菜单的年轻小伙正忙碌着安排厨房炒菜、热情地招呼客人。小伙叫李强,今年22岁,家住郭元乡抹地村。因大哥患肾衰竭,母亲韩冬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2014年,李强全家被识别为贫困户。
为减轻家里负担,高中一毕业,李强就开始在县内餐馆打工;母亲韩冬美也不等不靠,在县城周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零工。2016年,靠人均3500元的产业帮扶金,父亲李玉林购买了旋耕机、水泵等农用设施,在家种植2亩脆红李。
“医疗扶贫保险,帮我家解决了大问题!”李强说,母亲的慢性病和大哥肾衰竭,一年大概要花费12万左右的药费,但医保报销后,自身只需支付5000元左右。有了医疗扶贫兜底,再加上李强一家的自立自强,2017年,李强全家脱了贫。
同样自立自强,不甘贫困的还有金字村村民朱永禧。朱永禧今年76岁,家里共3口人,他自己腰椎间盘突出严重,几乎丧失劳动力,妻子患高血压等慢性病。2014年,朱永禧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在医院手术治疗后,朱永禧能下地做一些轻体力活儿。
2016年,在驻村干部的支持、鼓励下,恢复一定劳动力的朱永禧申请到了4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年过七旬的他决定养殖蜜蜂。从母巢开始,他逐步发展中蜂100多桶;同时,还养殖10头黄牛、2匹马,种植0.2亩猪苓药材、2亩脆红李、1亩苹果。
“小蜜蜂”也能撑起家中的“大产业”。2017年,经过一年努力,朱永禧仅产蜂蜜收入就近2万元,他对厨房进行了翻修,还光荣脱了贫。“去年天气不好,但蜂蜜还是有1万多的收成,5头小牛崽收入3万左右,还有地里的猪苓、脆红李……”站在屋后浅坡地上,朱永禧盘算着,今年蜂巢准备发展到200多桶,“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只要勤快,相信今后的日子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