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心系“三农”,真情服务“三农”。充分汇集各方智慧和有效经验做法,全力助推党中央、省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2021年4月22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与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共德昌县委、德昌县人民政府承办,新华网四川频道、四川国智决策咨询中心协办的“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振兴乡村”——第七届四川参事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凉山州德昌县举行。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卫民莅临研讨会并致辞。四川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参事室主任蔡竞主持开幕式、主旨和主题演讲。凉山州政府副州长肖春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秘书长汤敏,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党委委员、副主席王兆星,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原农业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张玉香,四川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主任(副馆长)王顺洋、熊运高,德昌县委书记瓦西亚夫、县长李友英出席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浙江、河南、贵州、重庆等省(市)政府参事室领导和部分参事,四川省政府参事及文史研究馆馆员代表、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代表,四川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凉山州、德昌县、米易县、青神县有关负责同志和省政府参事室定点帮扶县沐川县底堡乡的代表,以及四川省相关企业代表等。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卫民在致辞中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凉山作为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国完成消除绝对贫困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以后,“三农”工作重心将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今年乃至整个“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近年来,国务院参事室积极组织参事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言献策,成果丰富。今年的四川参事研讨会主题,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中心大局,希望各位参事专家积极分享各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振兴乡村方面的经验与做法,汇集跨省份、跨行业、跨学科的智力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加快见势成效。
`
四川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参事室主任蔡竞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大凉山彝族同胞加快发展的信心决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落实省委“稳农业”工作思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我们选择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的凉山州举办本次研讨会,探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办法,这既是落实习总书记对四川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也是贯彻党中央和省委重要决策部署的有力举措,将有助于进一步主动适应“三农”发展客观规律,促进四川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肖春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关于脱贫攻坚和“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到凉山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凉山贫困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根本上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十四五”时期,凉山将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把产业振兴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最直接的连结点,全面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将持续升级现代农业装备,对标国家、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大凉山农业农村现代化。
此次研讨会为期1天半,分为开幕式、主旨演讲、主题演讲、专题研讨、实地考察5个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国务院参事汤敏、王兆星,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张玉香,德昌县委书记瓦西亚夫作主旨演讲;四川省政府参事李恩华,浙江省政府参事胡坚,河南省政府原参事张树才,重庆市政府参事刘保国,贵州省政府参事黄俊明,四川省政府参事王绪本,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刘玉萍分别作主题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着重分享了中国工程院定点云南澜沧科技扶贫的经验成果。他认为,广大科研人员要把科学报国梦融入到中国梦的伟大版图中,融入到祖国大地的泥土里,用科学技术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要始终坚守科技为民,把为群众排解难题作为科技研究的基本方向,面对面给农民学员讲课,手把手传授知识技能,为基层培养出大批乡土技术员和致富带头人;始终秉持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治学精神,持续攻克难关,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特色产业,推广一批创新技术,培养一批乡土人才,示范一批技术样板,培引一批扶贫企业,促进一批村寨脱贫。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秘书长汤敏认为,乡村全面振兴关键要有大批能够扎根农村的年轻人。关于如何更高效地整合社会各界的优质资源,提升新农人群体就业创业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他建议,要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开展“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乡村教师培训“青椒计划”等,坚持培训的公益导向,发掘更多社会公益培训机构,扩大培训参与面,逐步扩大规模和深度。建立线下 “乡村新农人创业孵化中心”,引入销售渠道、金融机构、媒体平台等社会资源,为“新农人”创业项目提供助力,开发“新农人”产品上行通道,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党委委员、副主席王兆星认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有效整合财政金融资源,保证有充足资金投入。在支持乡村产业振兴中,财政资金应主要通过注入项目资本金,建立信用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发挥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或组合基金的杠杆效应,以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金融资源潜力十分巨大,但金融资金具有偿还性、增值性、回报性的要求,应坚持政策引导、商业选择,效益导向、市场配置,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选好项目,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原农业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张玉香认为,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进入新时代,政策红利、农产品大流通格局更加成熟、消费结构升级创造的新需求,都为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提供了新机遇。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要在促进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强化农产品品牌培育、完善农业市场信息化服务等方面着力。
德昌县委书记瓦西亚夫分享了德昌县发展特色产业、振兴乡村的具体做法举措: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引领,做大做强做精“大凉山·德昌”特色优势彩色农业(红樱桃、黄枇杷、绿蔬菜、紫桑椹、黑生猪等)。目前全县已种植果桑近10万亩,为“中国果桑第一大县”。全域推行农业生产新“三品一标”,走绿色农业之路。依托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河沟海子和立体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加快建设森林阳光康养产业带。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依托厚重历史文化,推动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文旅名城。
研讨会上,各位政府参事、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分享各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振兴乡村的经验做法及有益探索,提出了大量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前瞻性强的对策与建议。
围绕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专家们认为,要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着力健全控辍保学、防止因病返贫致贫、住房安全动态监测等长效机制;应明确规模性返贫量化指标,加强监测预警,做好“事前预防”和“事后帮扶”;要抓好产业帮扶衔接,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壮大,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制度,围绕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等,探索持续合作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将资金、项目、医疗卫生、就业等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地区倾斜政策,不断改善脱贫地区发展条件和环境。
关于如何高质量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专家们指出,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尽快实现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加快健全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夯实“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开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落实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坚持“数字信息化农业”“互联网+农业”发展方向,推进移动支付、数字工厂等一批数字产业、数字技术加速在乡村布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特色小镇、渔人码头等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富民产业。
针对如何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专家们建议,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和农村集体土地住房市场交易等办法,通过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和有偿选位等方式,增强地方资金使用灵活性和自主性;加快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效能,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利用村集体自然资源多形式发展壮大村新型集体经济,通过采取公开发包、土地入股、规模经营等形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激励机制,推动城乡要素特别是资金、人才双向流动和互动融合发展,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补。
聚焦如何全面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专家们表示,要科学合理确定村庄分类和布局,加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鼓励设计师下乡,设计包装村庄、民宿、农产品、乡村道路与交通等,注重保护好传统村落民居和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作业;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电、路等传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文脉保护和传承行动,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住、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提升县域就业吸纳能力,鼓励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
除主旨演讲、主题演讲外,研讨会还举办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康养和农文旅融合发展”两个专题研讨,由王顺洋同志主持。四川省政府参事、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和四川省、市(州)、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及知名企业家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分享探讨。
四川省政府参事涂建华主持“农业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专家们指出,四川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进入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要坚持特色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进集中集聚发展,坚持融合发展,树立“大农业大产业”理念,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促进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融合;发展品质农业,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加强特色良种资源保护,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要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进一步扩大农业开放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品牌+企业(产品)品牌”。
四川省政府参事王康主持“康养和农文旅融合发展”专题研讨。专家们指出,乡村康养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立足当地特色和生态资源优势,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康养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建立开放、共建共享的村级治理平台,推动康养人员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既有效依托康养使文化“活”起来,又为康养产业注入“文化”因子,挖掘 “文化”底蕴,将文化体验、健康疗养、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健康产品等有机连接,相得益彰、互为促进,提升层次感体验感,推动大健康大康养大文旅深度协同。(黄欢)